鱼缸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鱼缸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资讯】抗击大旱中的武汉景象莲子草

发布时间:2020-11-04 07:19:40 阅读: 来源:鱼缸厂家

抗击大旱中的武汉景象

湖北日报

全国讯:烈日炎炎,气温猛升,武汉旱情更趋严峻。

连日来,各级领导深入田间地头,科学部署、排忧解难,一场抗击50年一遇大旱的大战在武汉近郊有序展开。

去年5月,江城降雨量140多毫米,而今年至今只有30多毫米,旱情仍在蔓延。如何科学抗旱?如何应对日益频发的旱情?昨日,记者深入抗旱一线,见证了武汉科学抗旱的生动场景。

江城昨日“高烧”35℃创近十年同期之最

在34℃附近震荡了几天之后,昨日,江城的最高气温一举攻破35℃的高温警戒线,至下午4时达到35.2℃,成为今年以来首个高温天气。

35℃是进入高温天气的分水岭。这是武汉今年来首次出现35℃以上(含35℃)最高气温,并创下江城自200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气温记录。

气象记录显示,1981年至2010年的30年里,5月中旬只有12个高温天。其中2000年以来,仅2000年5月14日出现过超过35℃、达36.1℃的高温记录。

江城气温从17日开始快速上升,日平均气温超过22℃的“入夏”气温指标。但气象专家称,这并不意味着江城已进入夏季。预计21—23日江城将有一次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届时最高气温将回落到23℃左右,但降雨量仍不大。

气象专家说,江城历年进入夏季的平均时间在5月15日至18日之间(去年是5月24日入夏),今年进入夏季的时间偏晚。

解难“最后一公里”

同样是水稻田,同样是遭遇大旱,蔡甸区玉贤镇镇长程继文昨日见识了“冰火两重天”。

前进村的稻田干涸见底,村民徐振伟为了引水插秧,急得嘴上起了燎泡。而5公里外的班集村,一块块稻田如碧玉般泛着波光,一周前插下的稻秧禾青苗壮,村民蔡桂华悠然坐在家门口眺望自家稻田。

同在一个镇,差距咋就这么大?程继文指着蜿蜒在田间的灰色灌渠说:“差别就在这‘最后一公里’。”

这条灰色灌渠是全国农村小型农业水利试点工程,全长47公里的灌渠网络覆盖了该镇60%的农田,通过主、支渠道输送,汉江水得以流入田间地头,即使在大旱之年也能保证农田正常耕作。而灌渠无法到达的另四成农田,只能依靠机械提水缓解旱情。机械提水操作复杂,且成本高出渠灌一倍多,附近农民叫苦不迭。【采访笔记】

灌渠位于农田水利体系最末端,它将解渴之水输往田间地头,被称为“最后一公里”。

目前武汉共有灌溉渠道1.45万公里,其中末级渠道1.07万公里。由于不少末级渠道壅塞、跑水和渗漏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失去灌溉功能。没了这些“毛细血管”,靠天收的农田格外脆弱。

专家指出,各地十分重视“引大水”,却因“最后一公里”卡壳无法分流入田,因此在“引大水”的同时,必须格外重视包括灌溉渠系在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依靠科学规划和高标准建设,打通最后瓶颈。

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透露,今后5年的建设重点之一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对此,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将优先安排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并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

小设施给大力

下午3时30分,黄陂区祁家湾街上湖村余杨湾北队。

水来啦,水来啦……烈日烘烤下的稻田里,响起阵阵欢呼声。一把脱下早已被汗水湿透的白T恤,站在田埂上的杨新莲捧起几把水,畅快地浇在头上。6台轰鸣的潜水泵,将水流从村口的沟渠里汇入村里的当家塘。这是40岁的杨新莲和村民们奋战大半天的成果。“三天不下雨就抗旱”的余杨湾,位于黄陂丘陵地带,地势比邻村高出6米。来自黄陂大型水库梅院泥的水只能到距村6公里外的干渠,干渠边的小型机站将水送到村口700米处的支渠。

看着700米的阻隔,杨新莲与村民们合计后向村委会建议:买6台潜水泵,把水抽到田里、塘里。

“别小看这340元一台的潜水泵,它可是起了大作用呀。”看着喷涌的水流,杨新莲如是说。【采访笔记】

小小的机动水泵,立了大功。

走在黄陂的田间地头,四处可见潜水泵的身影。在这片丘陵、山区偏多的土地上,农民们选择了这种灵活机动的小型灌溉设施。“小农水”攸关“大农业”。2009年,武汉市人大提出了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2号议案,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旱情来得早来得猛,维修大型固定机站,疏通干渠、支渠,需要资金与时间,在丘陵山区更显突出。黄陂区水务局副局长徐进民说,丘陵地带往往是固定机站布局的薄弱地区,此时,投资小型、机动的小型抗旱设备,更经济、更可行。

早日告别“望水兴叹”

汉南,三面环长江,地势平坦。面对大旱,理应“近水楼台先得月”。然而,出人意料的问题出现了。

昨日上午,烈日当空。记者沿汉南区长江干堤行进,发现11处滑轨泵站中仅有一处泵站可正常取水。

在纱帽街老堤角泵站,滑轨式离心泵“站”在十几米高泵站内“望江兴叹”。汉南区水务局局长李文革介绍,这些沿江泵站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当时设计取水水位18米左右,今年遇上大旱,境内长江最低水位只有16.2米,为50年来最低,根本就取不到水。

记者来到两公里外的通津村泵站,这里的抽水机运转正常,滚滚江水被抽取入渠,5000亩农田得以解“渴”。原来,去年11月,这处老泵站投资80万元改造,换装了新型便携潜水泵。机组连同取水管一头扎入江中,最低可在14米水位取水。

【采访笔记】

江水湖水低于泵站设计水位,无法取水。这一现象,成为今年武汉抗旱中的新问题。

武汉市水务介绍,目前沿长江、汉江及7条支流上,单机75千瓦以上灌溉泵站105座,因长江水位低于泵站设计使用水位,目前有34座无法正常抽水。不少地方,不得不通过筑坝抬高水位等解决取水难题。

李文革说,泵站建成后不能取水在2000年前没有发生过。这与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密发有关,也折射出须考虑长江等水源水位的情况变化,尽快重新设计、改造取水泵站。

汉南区透露,将筹资1600万元,将25处泵站改造成类似通津村泵站的潜水泵,以解决泵站在枯水期取水问题。

记者从武汉市水务局获悉,将对现有91座75千瓦至155千瓦灌溉泵站进行更新改造。采访中,有农民称,“现在的天气变化太大,要建就建能抗百年大旱的工程。”看来,大旱也是一个契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富途牛牛棋牌

葫芦娃酷跑金刚新版破解版

封神策无限钻石元宝破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