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30年家具史家具重回量身定制
上世纪70至80年代,北京筒子楼内的典型陈设。新世纪以来,北京普通居民家的典型陈设。
70多岁的北京居民李希泉至今对家具有着特殊的喜爱,在他东北家乡的老房子里至今还放着一个老旧炕琴(东北方言,炕柜的意思),那是自己当年请镇上最好的木匠花了半年时间给儿子儿媳打的。如今,自己和儿孙们在北京的新家全都换上了当代流行家具。这个老家具便苍凉地留在了老房子里,每每看到它,老李都感慨万千:从请个木匠费劲地打个家具到现如今可随心所欲地在卖场内选家具,甚至享受家具商“无微不至”的上门服务,30年来,家具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1978年以前
儿子结婚要先请木匠
“那个年代想做几件儿像样的家具是很难的,搞不到木料,自己只好偷偷到山上选几棵粗壮的松树或杨树砍下来,放在院子角落里风干半年左右,再请一两个镇上的木匠回家来做,两个木匠加班加点要半个月才能做好一个炕琴。”
北京居民眼中30年家具史家具重回量身定制
1978年的春天,北京天坛家具厂内的老工匠们还在一如既往地操持着手中的绝活儿,生产着一直以来只能凭票购买的、供给少数人使用的珍贵家具。家具厂外却已悄悄地兴起了另一群凭手艺吃饭、为多数人生产家具的木匠们,他们或走出家门主动找活,或坐等家中等人上门,一个工具兜子,装着拉锯、锛子、铆子、推子、刨子、锤子和尺子,就可以打碗柜、立柜、炕琴、对柜和琴合柜。
为了给儿子、儿媳添置几件像样的结婚用品,打过家具的老李也请起专业木匠来。他说那时候想做几件儿像样的家具是很难的,搞不到木料,自己只好偷偷到山上选几棵粗壮的松树或杨树砍下来,放在院子角落里风干半年左右,再请一两个镇上的木匠回家来做,两个木匠加班加点要半个月才能做好一个炕琴。在镇上或者乡村,很多人家的椅子、桌子、碗柜、立柜等家具都是木匠一铆一锤做出来的。耐心点的木匠能按照雇主画的家具轮廓做,脾气不好的木匠就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哪管你想要什么样子。家具设计在那个时候好像根本不存在,一切全凭艺人的经验。
木匠们背着工具兜子走街串巷之际,像天坛家具厂这样的老厂及各地的木匠房或旋木厂也一如既往地生产家具,只是这些家具多供应给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普通人很难也没钱买到这些“正规”生产的家具。
“可以说,(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老百姓都得靠木匠做家具,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木匠们算手头宽裕的。”老李说。